超美椅凳竟是銀合歡做的!砍下廢材變身高級 家具,盼增誘因加速移除外來種

by 上下游新聞市集

令人頭痛的外來種植物「銀合歡」,砍下來居然可以做成家具,生態與經濟效益,兩個願望一次滿足!
名列世界百大入侵種的「銀合歡」對環境生態影響甚鉅,去 (2021) 年起,林務局和扶輪社洽談合作,舉辦首屆銀合歡家具設計大賽,把砍下廢材做成可商業量產的傢俱,希望能加速移除,預計在2024年底前移除1670公頃。
參賽作品共有148件,最後由設計師吳昌儒設計的模組鳩尾凳拔得頭籌,該作品利用銀合歡特性,透過巧妙的組合連接異材,讓凳子本身既美觀又能抗壓抗拉。屏東林管處副處長朱木生表示,銀合歡的經濟利用可刺激移除意願,移除時也會鼓勵地主參加造林計畫,種植原生種樹木來維持水土及生態。

生態夢魘銀合歡,移除困難重重

原生於中美洲的銀合歡,約莫在300多年前由荷蘭人引進台灣,農村居民將銀合歡的嫩莖作為牲畜飼料、樹枝作薪材,而後在1976年時,國內為提供造紙原料,林試所引進生長快速的品系。不過,生長傳播快速的銀合歡適應力強,結實量大、種子發芽率高,樹根還會分泌含羞草素抑制其他植物生長,非常容易大量入侵裸露地、形成大面積純林,使得其他植物難以生存,對環境生態造成嚴重影響。
銀合歡家具大賽冠軍作品(照片來源/林務局)

目前全台灣約有5000公頃的銀合歡,主要集中在恆春半島及東部部分區域,近七年來,屏東縣境內共移除近千公頃,數量最多。屏東縣林管處副處長朱木生說明,銀合歡不是砍掉就好,留在地下的銀合歡種子會一直長出來,因此已經移除的區域除了新植造林,每年仍要反覆清除小苗。銀合歡分佈區域約有702公頃為私有地,地主認為移除工作無利可圖,配合意願低,大部分移除工作都是公務機關在執行。

銀合歡是繁衍迅速的外來入侵種(照片來源/畜試所澎湖工作站)

夏威夷型銀合歡樹徑小又難用,要靠加工技術克服

不只移除工作麻煩,砍下來的銀合歡也不知該如何是好。「很讓人頭痛。」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說明,和其他木材相比,銀合歡顯得相當無用,連柴燒都不被考慮,只能放著就地分解。
銀合歡的難用可能是品系問題,國產材業者「蛋牌」經理孫啟豪說明,國內銀合歡可分為麻六甲合歡及夏威夷型,麻六甲合歡是喬木,長得夠大就很好用,但夏威夷型為灌木、樹徑小又不夠直,「打粉都嫌難用」,但偏偏國內銀合歡最多的就是夏威夷型。
木材性質先天不良,那還有救嗎?「可以用技術克服!」朱木生表示,銀合歡的硬度介於針葉樹和闊葉樹之間,雖難以做成高強度家具,但可透過集成材、膠合等技術來克服,而樹徑小仍有機會製作成桌椅、面紙盒等小傢俱。

順應銀合歡特性,設計出超美椅凳

扶輪社與林務局去年洽談合作,發起「銀合歡移除再利用暨原生植物復育計畫」,並舉辦首屆銀合歡家具設計大賽,參賽者以林務局砍下的銀合歡為材料,設計出多項作品,評審最後從148件作品中選出前三名、十名佳作及五名最佳人氣獎。國際扶輪3481地區總監黃永輝直言:「除掉外來種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掉它!」
作為評審之一的室內設計裝修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銘達表示,這樣的設計大賽能看到創意又能照顧環境生態,同時又讓很多年輕設計者願意參與,非常有意義,每項作品都很值得推薦,最後評審以「可否量產、有外銷潛力」為考量,才選出了前三名。
前三名的作品均為椅凳,獲得首獎的設計師吳昌儒表示,銀合歡樹徑小又紋路多,難做成大物件,因此決定順應木頭特性,製作成體積較小的角料,以鳩尾刀開槽,並與其他不同的木材彼此搭配組合。整張凳子宛如積木一般,不僅好組裝、抗壓抗拉,設計可以隨著需求進行尺寸調整,使用上非常有彈性,造型更是極有美感,色澤能體現出木頭的溫潤感。

冠軍吳昌儒設計的作品「模組鳩尾燈」,利用銀合歡樹徑小的特性,製作成小物件,
可與其他木材組合成不同尺寸(照片/林務局)
亞軍柯韋存的作品為「十木」(照片提供/林務局)
季軍為廖友為及張馥薇以全榫接製作(照片提供/林務局)

0.5公頃銀合歡就有60萬商品價值

扶輪社內目前訂購所有得獎作品累計超過60件,商品價值則超過60萬元。台北福海網路扶輪社社長陳穎諠表示,這僅僅是一週的訂購量,預計可以用掉約0.5公頃的銀合歡,「我們的目標是利用掉 1.5 到 2 公頃。」目前每項作品都有極高的詢問度,扶輪社接下來會繼續宣傳推廣。
不過,如果銀合歡大受歡迎,會不會反而演變有心人士卯起來種呢?「不太可能。」朱木生表示,此計畫主要是鼓勵私有地也加入移除銀合歡行列,這些私有地多為閒置土地,地主本就無心經營,但若參加計畫,地主會得到移除造林獎勵以及木材的收入,「砍一次銀合歡可以賺兩次」,而林管處也會鼓勵地主改種植台灣原生植物,讓生態得以兼顧。

扶輪,作為阿茲海默家屬堅強的後盾 阿茲海默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社區服務計畫

by 芙蓉扶輪社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兩個詞,對多半的我們來說似乎不陌生。但當我們要談論阿茲海默時,似乎知道得很有限;我們可能會很直覺認為,阿茲海默是專屬年長者、關於記憶減退的病。
身為扶輪人,我們熟知要深入當地,才能提供貼近需求的服務。有幸藉由美娟分享了豐富的經歷,讓我能一窺阿茲海默患者及家屬掙扎與需要,以及扶輪是如何用社區服務計畫改變無數個家庭。

美娟,總是充滿了活力,中氣十足、自信也透露滿滿的溫暖。她是護理人員,於2014年投入高齡者失智預防延緩事工,在2015年得到大阪YMCA高齡者預防延緩教官認證,2017受聘至台中向上教會開始失智症據點的服務至今。
在Rehab Center 失智家屬咖啡廳裡,他是老師、是打雜、也是患者的家人。這個獨特的咖啡廳,不只是讓患者能復健、運動,延緩長輩退化,更是患者家屬的避風港與重要資訊來源。

「我第一次接觸到最靠近自己的阿茲海默患者,是我的公公。」美娟說。雖然美娟是護理人員,但當時的她跟多半的我們一樣,對於阿茲海默症一知半解。
阿茲海默初期,患者會記憶力減退,也可能會做出違反常態的行為、情緒變得較容易浮動。但普遍來說,患者自理能力都與常人無異,因此家人是很難察覺的。在這個時期,若家人無法理解昔日的好好先生、小姐為何突然性情大變,與患者就會有較多的衝突,當然也沒辦法在第一時間給予適當協助。

「我公公曾經在胡桃木的面紙盒裡,放滿了濕紙巾,我當時還以為他是故意找我麻煩。」美娟笑著說,「另外一次,當我工作很晚到家時,發現自己珍藏的咖啡杯裝了濕軟的麥片放在洗水槽,我簡直是氣壞了!」
她毫不避諱的分享著心路歷程。我想,就是因為她保持開放分享的態度,患者家屬才能感受到被同理,並對她開放心扉。
她與同仁鼓勵患者家屬與照護者,說出自身感受與經歷、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與想法;提供場地與活動讓照顧者有喘息的機會、並給予知識與經驗的支持。

患者需要被幫助,患者家屬同樣需要。
協助家屬發洩情緒、並對症狀有更充足的認識,他們更能平心靜氣地看待每一個發生的驚喜與驚嚇。
除了暫時的喘息空間與知識,服務據點提供給患者的活動更是多元,且有助於延緩症狀的發生。其中包括腰腿強健運動、五感刺激、唱歌、健走、電影、桌遊、卡牌甚至有美食與藝術空間!
美娟說因為疫情影響,Rehab Center在2021年5月一度暫停營業,原定現場的活動都必須停擺。「但我們的籌備不會因為疫情而停過!」同年9月14日,第一批、26個學員正式完成結訓,並開始投入據點現場。
擁有更多的優秀指導員,計劃幫助的家庭就更多、幫助的地區也更大!未來還計畫達成培訓共50位指導者,提供25個地區長期服務,幫助延緩各社區長輩的退化。
『阿茲海默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社區服務計畫』從早期篩檢早期發現、提供活動延緩症狀、訓練指導員提供永續服務、建置Rehab Center 分擔照護者壓力、協助照護者保持愉悅平和的心理、讓患者得到更好的陪伴,不僅提供一條龍的服務、更成就一個善的循環!

強化偏鄉行動醫療、讓遠距e療活起來 全球獎助金GG2229720案

by P Jane台北福星扶輪社 李芬芳

3481地區台北福星扶輪社20年來致力於各項社會公益,2021-22年度更在社長P Jane的帶領及總監APPS的協助下,短短一個月內就獲得RI全球獎助金補助「宜蘭縣偏遠地區(兩原民鄉)五官科疾病預防及醫療提升計劃」,捐贈羅東聖母醫院「山地巡迴醫療」缺乏的遠距醫療設備,滿足當地居民門診外照護需求,並於2022年1月5日於羅東聖母醫院進行捐贈儀式暨媒體專訪。

捐贈儀式首先由羅東聖母醫院院長馬漢光致詞,首先感謝本社讓宜蘭大同鄉及南澳鄉的17個部落居民能享受多元醫療服務,透過強化遠距醫療設備及早發現病變,有助掌握黃金治療期及達預防醫學保健的目的。結束時不忘再次感謝去年疫情嚴峻時本社捐贈了一座正壓採檢艙,保護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安全及免受日曬雨淋的辛勞。最後頒發感謝狀並邀請與會來賓體驗眼底鏡檢測服務。

台北福星扶輪社感念羅東聖母醫院「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的使命,70年來風雨無阻地為宜蘭偏鄉山地居民天天巡診,結合3481地區及3490地區11個友社及韓國協辦社麗水九鳳扶輪社申請RI全球獎助金計畫(GG2229720),計劃案經費預算達200多萬,添購因應當地逐漸老化居民常需使用的可攜式五官鏡、眼底鏡、遠距醫療視訊等軟硬體設備,協助醫師放大病灶,提高初步篩檢的準確度,數位資訊還能提供前線醫師與院內資深醫師線上會診的依據,提升醫師診斷信心及轉診時的影像病歷資料,困難的術後追蹤及平時衛教也變得可行了。

偏鄉山區同城市居民一般負健保費義務,卻因交通及資源的不足而無法享有同樣的服務,常常為了讓耳鼻喉科醫生看鼻鏡或檢查咽喉得乘車3~4小時,如果還有共病得掛兩科以上的門診,就醫便成了身心的挑戰。於是醫院的巡迴醫療服務,有效降低延誤就醫產生的風險,如能增加最新的數位耳鏡、皮膚鏡、口腔鏡、電子喉鏡、眼底鏡,就能讓醫生在診斷過程中記錄醫療影像,大大縮短城鄉差距、提升就醫品質,大數據的紀錄提供AI學習未來能輔助診斷醫療,進而降低資源浪費。

後疫情時代的遠距醫療是全球醫療發展的趨勢,本案所代表的意義及其持續性效應深遠,使我們能迅速獲得社友支持,共襄盛舉參與贊助計畫經費,並獲媒體主動報導的原因。